栽培各種植物,避免不了病蟲的危害,這也是花友最常遇到也最傷腦筋的問題,
但是要防治的前提,必須正確判斷發生原因,如此才能對症下藥,
避免浪費成本又無法達到目的;但是判斷植物受傷害的原因,
是一門非常專業的工作(又稱為植物保護),
不像人醫病患,病情還可用語言表達與醫生溝通,
面對種類繁多的植物及病因,只能大膽假設小心求證,
有時候卻不一定是病害或蟲害,尤其是經驗較缺乏的新手;
以下提供可能造成植物傷害的方向供花友參考:
大自然因素:氣溫、濕度、日照、雷電、雨水、冰雹、霜害、強風、雜草危害等。
土壤因素:重金屬污染、病原菌、PH值、EC值、團粒結構等。
人為因素:空氣污染、水源污染、惡意破壞、施用除草劑等。
病菌傳染:真菌類、細菌類、病毒、線蟲等。
昆蟲侵害:每種昆蟲的危害方式均不大相同,例如:吸食汁液(蚜蟲介殼蟲)、食取葉片(毛毛蟲)、利用葉片(切葉蜂)等。
植物侵害:雜草寄生或毒它作用,例如:菟絲子的生長不需土壤,只寄生在其他植物的頂端,不僅會吸取寄主的養分,更會導致寄主無法光合作用而死亡。
施肥因素:肥料過多可能造成肥傷,過少可能造成營養失調。
以上眾多因素看似眼花撩亂,初學新手可別因此氣餒受到驚嚇,
其實只要分清楚傳染性與非傳染性的差別,就可大致分類判斷。
例如:強風豪雨下使植物枝條受傷折損,或因日照過強導致葉片有黑點或黃化的日燒現象,
均屬於短暫的非傳染情形,不會持續擴大傷害;
而病菌感染植株後,會使組織壞死,並隨時間開始蔓延擴散,
整株陸續出現病斑,即是傳染性的病害;
另從葉片上的咬痕也可約略判斷何種害蟲,
例如:葉片不規則缺刻>菜蟲、毛毛蟲;
葉片有大缺刻並且有黏液>蝸牛、蛞蝓;
葉片上有白色不規則線條>潛蠅(繪圖蟲)。